定海谈 | 茶快船、植物猎人与沃德箱

2017-09-13 定海谈 定海桥 定海桥

定海谈 Dinghai Talk · 078

茶快船、植物猎人与沃德箱:

中国茶叶是如何实现全球化的?

嘉宾:肖坤冰(西南民族大学)

主持:梁捷

时间:2017年9月16日(周六)14:00 - 17:00

地点:定海桥互助社·上海市杨浦区定海港路252号

报名:关注本号,回复“定海谈78+姓名+手机号” 

/友情提醒/

请参加者用10元茶水费(或购买现场出版物)支持我们~

作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茶在今天已经遍布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尤其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但实际上,上述这些饮品都是非常晚近才出现在西方的消费文化中的,至多不过300年左右的历史而已。稍加留意,我们更不难发现这些饮品毫无例外全都源自非西方国家,它们的“发现”与流行是随着17世纪以来欧洲的殖民扩张以及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而实现的,是西方世界(west world)对“世界其他地区”(the rest of the world)的征服、掠夺和消费的结果。 

以往对中国茶叶的外销历史研究,学者们往往更注重对茶叶交易的数据分析、茶叶产销的商业运作体系、社会风俗的改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影响等方面入手,较少从物质与技术层面去进行探讨。

近年来,随着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的日记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植物猎人(plant hunter)这一在中英茶叶贸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角色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开始引发广大茶消费者的兴趣。实际上,植物猎人可以说是实现了中国茶树的“活体”漂洋过海,从而实现了茶树的海外移植的一群特定技术人员。在此之前,得益于被商业利益不断刺激的造船技术革新,逐渐催生出了专事运输中国茶叶至伦敦的茶快船(tea clipper)。而植物学家的不懈努力也终于促使了沃德箱(wardian case)的发明,从而解决了活体植物远洋航行的技术难题。 

肖坤冰强调将技术、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刺激与作用联系起来看待中国茶叶的全球化过程。 

乘风破浪的茶快船

“入乡随俗”的植物猎人

世界上最后一艘茶快船Cutty Sark的今日展示内部

主讲人 肖坤冰

人类学博士,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博士后,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特约青年研究员(2017-2018),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ISCA)访问学者(2014-2015)。其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茶叶的贸易历史、产制技术、品饮艺术以及中英茶文化之比较方面,已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已出版专著《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人行草木间——贵州久安古茶树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

网站:dinghaiqiao.org

「定海谈」以定海桥社区为基地、以地方经验为参照,关涉港台日韩新马等亚洲各地的社区文化实践,团结各界人士,试图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提供新观察与新思想。